如何尋找資訊技術人才

最近跟朋友討論,人才招募的問題,發現就算時代再進步,前人的思維跟想法不改變,做事的方法也不會改變的,以下紀錄一些自己的想法與觀念。

簡單來說分成幾個層面

  1. 薪資
  2. 技術
  3. 舞台
  4. 行銷
  5. 心態

薪資

        技術相關人才本身培養不易,正所謂『師傅帶進門,修行在個人』,就算有人教學指導,也要對方願意去實作與學習,更何況蠻多公司都是沒有訓練能力的,有的話為何沒人才?找素質不錯的自己訓練不就好了嗎?就因為如此,所以技術人員的素質往往會落差很大,技術好的人,往往都是有高度自我求,一直不斷學習新技術的,但在薪資這塊,大部分公司卻都是以公司規定與年資打死。

        而另外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,公司用20年前的給薪標準,來看待20年後的技術人才,常常都是抱怨現在人怎麼那麼貴,而沒思考時代已經改變了,物價也上漲了,競爭對手也多,外商來台灣都覺得台灣工程師便宜又有能力,是不是該改變思維了?

技術

        很多公司,在人力銀行上開的需求包山包海,給人的感覺就是這間公司到底知不知道要甚麼樣的人?甚麼要樣的技能配上甚麼樣的薪資?哪些技能是必備?哪些是進來公司可以再學習?有時候到公司後能學習到甚麼,也是找人的籌碼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再來是有很多公司,自己本身技術能量不足,卻人人想著要找技術好的人進來,想到之前有間公司連版控系統都沒在使用,薪水開的還比我已告知的低標還低,縱使後來人資還打電話來說薪資的部分還可以再討論,但被我以公司技術不符合我需求,婉拒了,找技術高強的人進來改變公司的這種情節,我戲稱它為找救世主情節,但如果公司的文化跟思維不改變,最後走的只是受不了的救世主,原本內部的人就對技術沒熱情,看不見軟體工程帶來的效益,那他們何必改變呢?

舞台

         公司是否能提供舞台給有能力的人發揮,如果舞台不明顯,如何將它講出來或設計出來?假設是電商,前端的UI或UX追尋著甚麼?前端工程師在研究甚麼框架?後端的重點是甚麼?是否有大數據的技術研究,我想都有些不同的課題跟特點值得跟面試者討論的吧。

        當然有另一個層面是量級或無可取代的舞台,像Facebook、google的使用人數百萬量級以上服務,或背後的技術研究,都是很誘人的,但我想這種很明顯公司,履歷都收不完了吧。

行銷

        這邊其實是技術的延伸,當面試者說自己技術很好的時候,你應該也會產生疑慮,希望對方能夠證明吧,如果對方平常在github上有東西,部落格也常常發表技術相關文章,也會去技術社群當當講者,我想上去看看這些資料,就可以知道可信度了吧,所以回過頭來,公司如果技術很好,沒有對外行銷誰會知道呢?面試的時候說自己公司技術很好,不也跟面試者一樣,無法驗證,誰知道可信度呢?所以如果行有餘力,就寫公司的部落格或請人去社群分享一些技術,我想用技術吸引技術人才,會是更直接有效的方式。

心態

        資方很愛說比起技術,我們更在意的是心態,但公司高高在上的心態,卻是讓更多人才避之唯恐不及,滿多資方的心態是,我施捨一份工作給你,你要感激,哇~這是幾百年前的思維阿?當然站在資方是有優勢的,但在人才短缺,好人才不怕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,除非你本來就是履歷收到手軟的公司,不然我想思維是需要改變了,如何提供面試者更多的資訊或誘因,讓自己的公司可以在面試者的眼中脫穎而出,不然只是上上人力銀行徵人,能力低的看不上眼,能力高的不是去大公司,就是太貴,有的時候人家肯來,還會怕自己小廟供不起大佛的神思維,找不到人應該是還好而已。


結論

        看到這可能會覺得我有點站在勞方立場,其實並沒有,但釣魚本來就要用對魚餌,想要找優秀的人才,對手是表面條件更好的大公司與外商,要如何找出自己公司不同的價值,才是真正的重點,公司找好人才,人才也找好公司,要求別人證明自己是好人才的同時,也該想想自己是不是好公司,要怎麼吸引人進來才是重點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