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提到了,要使用MVP架構才能提升可測性,但如果原本不是使用MVP架構該怎麼辦呢?當然建議可以從不依賴程式架構的E2E(UI測試)開始測起,這樣在我們更改程式架構的時候,既不會影響測試,又可以保證需求沒被改壞。
這邊我對E2E的定義就是完整的測到Client到Server,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測試案例都是來真的,其實Android有非常多套做UI測試的工具,這邊我們選擇的是Appium
這邊是簡單的架構圖,測試驅動框架會使用TestNG,配合測試的兩個Design Pattern,Page Factory跟Page Object,然後主要測試工具是Appium。
為什麼選擇Appium?跨平台而且支援的版本很廣。
並且支援多種語言,我這邊使用的是Java。
從這個架構圖可以看出Appium也是站在Selenium的肩膀上。
Appium跨平台的做法,就是用一套共同的語言,讓Appium翻譯過後實做在不同的平台上面。
其實UI測試就這三件事,尋找元件、操作元件、驗證我們預期的結果。
這個Pattern主要的價值在於,不同平台尋找元件的方式不同,透過這個Pattern,可以讓我們用很簡單的方式實現。
找元件方法雖然不同,但操作的過程相同,透過不同平台注入不同平台的實作方式,來達到一套測試腳本跨平台測試。
這邊是程式碼片段,可以看到在Android跟iOS都有業務邏輯上相同的元件,但因為平台不者元件的方法不一樣,所以在測不同平台時,需注入不同的實體,透過@的方式可以很輕鬆地達成目的。
將測試腳本的細節封裝起來,抽象成每一個畫面能做的事情,能讓程式有高度的抽象,容易理解且隱藏了實作的細節。
舉例來說,登入就可以封裝成上圖那樣,對測試來說我登入就是要輸入帳號密碼,而帳密怎麼被輸入,怎麼實作,上層的測試腳本並不關心,這樣未來底層實作改變的時候,我們只需要去改被封裝在LoginPage裡面的程式就好,不需要去動到上層的測試腳本,當然這是在業務邏輯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的前提之下。
特性驅動開發或稱驗收測試驅動開發框架,比較知名的有兩套,jbehava跟cucumber,但cucumber已經有人寫繁體教學了,所以我就去玩了jbehave。
很誘人的口號,這也是測試最棒的完成型態,有完整的測試可以當作規格書,然後這規格書還能自動地去驗證程式到底有沒有符合規格,而且不像傳統的規格書,會發生在需求變動時只改程式,而沒有同步變更規格書的狀況。
右邊是我嘗試jbehave的例子,一開始先寫一個故事,Examples這邊可以讓你很容易地讓不同的資料變成不同的案例。
而故事的每一個步驟會對應到每一個方法,方法裡面就是寫這個步驟程式面的實作。
左圖是教我們如何寫設定的部分,右圖是稍微示範一下,如果是使用既有步驟,工具甚至會有提示。
支援各種工具驅動。
跑完也會產生報表。
其實BDD最大的價值應該是要能讓RD、QA、PM,坐下來好好把規格談談清楚的一個工具,測試跟文件其實都是副產品而已。不過畢竟公司文化沒這麼容易改變啊
作者們自己的定義。
最後當然要講一下優劣,優點就是身為最外圈的測試,能夠網住的bug最多,而缺點就是在真實世界中測試,有太多不穩定因素會導致測試失敗,如上圖就因為網路問題失敗了,但這個測試案例本身是沒問題的狀況,所以才需要不同的測試方式互相彌補。
留言
張貼留言
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們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