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懂帶團隊,那就大家一起死!



這本書的原理很簡單,就是古典制約,但他的時機點有一點點反人性,比如說女朋友希望男朋友會主動告知去哪裡、跟誰出門,但今天如果去了女友不希望男友去的地方,男友很老實的跟女友報告,結果女友開始一哭二鬧三上吊,要男友以後不可以再去,男友以後的行為會是
1.乖乖聽女友的話再也不去
2.以後再也不會傻傻地說實話
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選擇2吧,就是想要達到目的,應該要做對的事,而不是順著自己的情緒,不爽就發脾氣,應該要把情緒壓下來去思考,怎麼做才能達到目的,不是嗎?而如果對方做了自己期待的事情就要給予獎勵去『強化』 這個行為,而對方如果做了自己不喜歡的是,就要給予懲罰,去『弱化』這個行為,根據這個定義就不難了解上面的故事,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了吧。

有些主管,在下屬報告壞消息時發怒,這樣以後誰敢回報壞消息呢?漸漸的下屬就只敢報喜不報憂,這樣一來距離所謂的良性溝通就愈來愈愈遠了,而一個團隊要把事情做好,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溝通。

本書簡單地將事情分為兩個方向,短期與長期,短期建立正確行為,長期是資訊共享與士氣培養(帶心),作者將工作視為食譜一樣,只要行為正確.每個人都可以做出差不多的料理,所以否定要長期去培養跟暸解下屬,才能把工作做好,而是要找出錯誤的行為,將其調整為正確的行為。將注意力放在下屬的行為上,而不是虛無飄渺的興趣、熱情,更跟主管的領導能力與魅力無關,重點是主管與下屬的行為。

改變員工的個性與思維,不是主管該做的事。因為一個團隊的成果,主要建立於所有成員行為的累積,最重要的事,每個人的「行為」與各人的個性和價值觀並沒有關係。
雖然這段話我不完全認同,但也理解,改變員工真的不是主管該做的事,那是員工自己的課題,而專注在行為才能帶來最快且效益最高,改變個性是無法掌握與產生效益的。

所以本書給我最大的價值就是破除自己,要從對方的心裡去尋找價值跟引導對方的論點,
想想其實也對,心裡會影響行為,但行為也會影響心理,與其講一些對方不知道民國幾年才會有所體會的大道理,不如直接清楚的要求行為,讓行為去影響他的心理,比較務實。

即使領導者無法理解下屬的想法也很正常,不需要感到煩惱。你要做的只有兩件事
1.協助下屬完成工作
2.透過工作激發下屬的能力
感情(X) => 行為(O)

認知差異

閒話家常的原因
1.與新進人員建立信賴關係
2.暸解每個下屬的工作動機
3.展現對下屬的關心
聚會要有目的性地喝酒聊天,跟不同下屬的次數要平均

績效面談大部分都無效,只是空聊方向沒有具體『行為』,要靠平常溝通彌補。
沒受到評價的行為,即使可以做到也很難持之以恆。

小型會議流程
  1. 上司與下屬共同決定可以提升工作成效的行為(如果下屬不知道可以由上司提供,再針對可行性跟下屬討論)
  2. 檢討共同決定的行為是否有實踐
  3. 如果有確實達到,就給予認同與稱讚,以『強化』行為
  4. 如果沒有做到,就跟下屬一起找出原因,由上司提出改善方法

溝通時,如何強化下屬的應答『行為』?
先提出一定能回答的問題,如今天中午吃什麼、今天天氣真好之類,當作切入主題前的暖身。

在小型會議上很重要的事,要讓下屬針對自己做不到的行為去思考『為什麼做不到?』、「怎樣才能做到?」,建議採用新誇獎後訓斥的方式,一開始的稱讚和認可,是為了建立對方的心理狀態,讓對方對於接下來的嚴厲意見能坦然接受,最理想的做法是誇獎->訓斥->誇獎,除了順序以外,訓斥只能是誇獎的四分之一,減少訓斥帶來負面效果。

帶有情緒的憤怒教學很不好,就像球隊教練,要帶著正面的態度來回應球與的行為,『剛剛那球很好!』、『做得很好!』,如此一來才能養成球員的習慣,達到你所期待的打球方式,一但下屬達到你希望他做的行為,就算認為是本來就應該做到的,正因為如此更應該給予正面評價,去強化『行為』



請下屬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時,不要用『命令』或是『請求』的方式,而是透過明確的說明,使對方能夠坦然接受。

在行為科學管理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,那就是行為表現要具體。

  1. 盡可能以具體的數字表達,例如日期、頻率或次數
  2. 表達方式必須任何人聽到指示都能做出相同的行為
將工作日誌變成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
從日誌中尋找稱讚下屬的地方,如果不知道主管會不會看,或是只是常被責罵會降低寫日誌的動力,愈寫愈隨便。

強化作用對成人效果可以持續兩個禮拜。
現在的年輕人生長在物質充裕的年代,對物質的慾望比較低,卻更渴望他人與社會的認同,更需要被鼓勵與稱讚。

如何營造樂於工作的六大要素
  1. acknowledgment/承認 認同存在,給予感謝。將團隊成員視為自己重要的工作夥伴,具體表現出感謝能和對方一起工作的心情。千萬不能有『公司給你薪水,你當然要努力工作』或是『聽從上司的話是理所當然』等心態。
  2. balance/平衡 顧及屬下工作與生活的平衡
  3. culture/文化 打造具向心力,可以盡情發揮的工作環境。可跟上級提出意見與建議,同事之間會互相幫忙。
  4. development/成長 提供成長機會
  5. environment/環境 提供完善的工作環境
  6. frame/組織架構 給予具體的指示跟指導。

以上都能做到的公司真的很少吧....
會議的三種類型
  1. 上對下。重點最好別超過三項
  2. 下對上。避免沒給下屬任何回應
  3. 全體討論。問體點有兩點,一是花很多時間沒結論。二是發言不踴躍。
就由分類讓目的更清楚明確,不浪費時間

管理別人之前先自我管理
避免認知扭曲!

下屬無法持續做到「你希望他做的行為」有兩大原因
不知道怎麼做「你希望他做的行為」
不知道如何持續做下去

職場溝通分兩大類
一是「為了達到工作成果的溝通」
二是「為了建立(確保)信任關係的溝通」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