拋開過去,做你喜歡的自己


這本根本就是人生聖經,很多我自己的體驗與觀點都在這本書中與阿德勒的觀點相呼應,這本書的作者不單單只是解說阿德勒的學說,更融合哲學來做更清楚的說明,本書簡單明瞭又處處說到重點,建議對阿德勒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買這本書來看。

阿德勒的學說以個體出發,延伸到社會團體,個體心理學跟團體心理是互相影響且有關連的,人類出生的時候是無法自己生存的,需要靠父母親的幫助,而這就是人生的第一個團體,也就是說個體心裡是在團體中發展的,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卻也不能脫離團體,藉由目的論與可以改變的人生風格,避免人自己逃避自己的人生課題。以課題分離論劃分自己與團體的職責,對於很愛把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的人來說,非常受用!別人的課題應該自己去解決,這樣的思維可以避免被情緒綁架。

探討善的定義,找到自己後也不忘貢獻社會,個人終究要跟社會和諧相處。

以下是記錄我很有感觸的句子,跟大家分享。

從小孩的教養出發,一步步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

教養孩子的目標
行動上的目標

  1. 自立
  2.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
協助行動的心理目標
  1. 我是有能力的(我們可以靠自己解決人生問題)=>建立自信
  2.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
『信念帶來行動』
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定義,也可以稱為生活型態
不是不能改變,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
是人自己不斷地決定不要改變,因此只要消除無法改變這種想法,生活型態就可能改變。
我們的生活型態並不是由外在因素所決定,而是自己決定的。

從人際關係中,才能觀察出個人行為的意義
阿德勒認為『人類的煩惱,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』

目的論『去處』比『來處』更重要
在背後推動人類活下去的並不是『原因』而是人類自己設定、並主動追求的「目標」。換句話來說,就是不問「來處」,只問「去處」
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「情緒是因,行為是果」這樣不對的。
我們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情緒,並不是被情緒推動、受它支配.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情緒的出現是為了讓對方聽我們的話,照我們的願望行動。

關心未來的目的,不要在意過去的原因
良好的溝通不是出自於愛,而是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;愛也不等同於良好的關係,而是良好的關係帶來的結果。
溝通其實是一種技術,我們雖然無法學會愛,卻能學習技術。
我們要關心未來,不要把眼光放在過去,我們不能改變過去,卻能改變未來,目的就在我們自己心中,即使外在或過去完全無法改變,也無法阻礙我們向目的前進。

無視問題行為,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
『稱讚』就是如此。他是有能者對無能者的評價,是由上而下給予對方的判斷及評估,因此被當成下位者接受評價的人都會感覺很不愉快。
孩子雖然被稱讚會開心,但也會害怕以後沒達到父母理想結果,就會馬上被拋棄。只要一失敗,就會認定自己沒能力,害怕失敗也害怕前進。

「追求卓越」和「自卑感」,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
「優越情結」和「自卑情結」,則是病態產物
你現在就很好了,不需要「變得特別」
阿德勒認為正常的普通人沒有優越情結、也沒有優越感。因此,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優秀,他不是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很糟,就是雖然不到那種程度,卻覺得自己不能甘於平凡。
當一個人無法甘於平凡,就只能讓自己變得特別-不是變得特別好,就是變得特別差。
肯定孩子的存在,就是最好的「鼓勵」

課題分離
在解決問題之前,先確定「這是誰的課題」
要區分是誰的課題,只需要思考誰要承擔起最終的責任、或是最後要由誰來承受決定所造成的結果,這樣就很清楚了。
如果別人沒開口求援,就不能自以為別人需要幫助,隨便插手或干涉別人的課題。
自己無法解決的課題,才能升級成共同課題
個人的課題本來是應該由自己負起責任來解決,如果想讓他變成共同的課題,首先就要有共同解決課題的請託,並得到大家的同意才行。
無論如何,只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,才能升級成共同的課題。
不是靠武力壓制,而是靠耐心勸說,這才是做為大人的胸襟與溫柔。教導孩子學習課題分離,讓他們靠自己卻面對課題,不做不必要的介入,這才是與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。

拒絕言語溝通的人,本身就沒有溝通的意願
用言語取代暴力去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。
人與人之間本來就不可能互相理解,因此為了增進理解,除了努力溝通別無他法。而認定對方無法溝通的人,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溝通的意願。
說得直接一點,不願意用言語溝通來解決問題的人,代表他認為對方比自己低等,所以溝通了對方也不懂。

縱向關係;上對下、有能對無能的判斷評估
橫向關係;人無優劣,只是責任和目標不同
我們全部在一個平面上,沒有優劣之分,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出發點、道路及目標,大家都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式,或快或慢地朝著目標前進。
人類是像『前』進,不是向『上』爬。大家在寬廣的大道上並行,誰走在前方、誰走在後方,都完全無所謂。有人走得快、有人走得慢,這都是自己的選擇,兩者之間不存在優劣的關係。
只要陷入競爭,所有人都會掉入無間地獄。在縱向關係裡一定會出現競爭,因為如果不想屈居下方,就只能往上爬。只要有競爭,就會有勝者和輸家,從人類整體的發展來看根本是正負相抵,結果為零。
人不應該競爭,而是應該將其他人視為對等的存在,彼此共同努力,尋求人類全體的進步。

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
接納自我-改變對自己的看法
「重點不是你有些什麼,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。」
我們不需要去改變自己,只需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就好,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自己的亮點。
信賴他人-這個世界並不危險
貢獻他人-懂得付出、給予回饋
就算沒有實質可見的事蹟 、就算現在沒有發揮助益,也要覺得自己是有用處的,自己的存在本身對他人就是一種貢獻,自己所做的事與人類全體都有聯繫,也能產生影響。
接納自我、信賴他人、貢獻他人,這三者缺一不可。能夠接納自己,才有能力貢獻他人;想要貢獻他人,就必須信賴他人。
人最根本的理想就是擁有「歸屬感」
最健康、也最能夠幸福的生活型態,是在面臨某種情況時,不先考慮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,而是思考這樣對大家是好事、還是壞事,自己又能在當中做些什麼幫助別人。
「必須要有人先採取行動。即使其他人不願意協助旁人,那也和你沒有關係。我的建議是這樣的:應該由你開始協助別人,而不要去想別人是不是也一樣這麼做。」
阿德勒深知「強制」的危險性,因此即使是他所認同的共體意識,他也認為不應該強迫他人遵從或認同。該去實踐的人是自己,而不是推給他人。

人只活在自我定義的世界
自卑情節是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,這種藉口除了能欺瞞他人,同時也能欺瞞自己,阿德勒稱之為「人生謊言」
既然生而為人,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
決定自己的是自己,而不是環境、教育或素質。既人生而為人,就沒有「除了現在的生存方式,沒有其他生存方式」這種事;既然生而為人,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
阿德勒的分類只是「藉由個體的相似性,增加對自我理解」的手段
心靈創傷被當成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,而這個藉口被稱為「人生謊言」
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想做

人生,就是對自己負責
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人不喜歡自己。以十人來說,至少會有一個不喜歡自己,你討厭他,他也討厭你。有兩個完全接納你,你也對對方抱持好感。剩下七人隨狀況改變。我們需要在意的只有那兩人,其他人沒必要為他們煩心,消耗自己能量。
不害怕失敗,才能真正地向前邁進
像這樣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觀感,就會錯失掉可以行動的機會。自己覺得「善」的行為,別人要怎麼想那是別人的課題,盡量不要被他人的想法干擾,自由地行動。
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不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
若是自己的想法和他人有所衝突,只要做好調整即可。
人終究只會以自己為中心過生活,我們不需要否認這樣的想法,反而那些口口聲聲為你好的人,我們才需要懷疑他的動機。同時我們也要經常省思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。
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的自由,所有的自由一定都伴隨著相對而來的「責任」。
不要用「人生的謊言」來逃避自己課題
就算看不慣別人的行為及生活方式,那也是別人的課題,除非經過溝通變成共同的課題,否則我們沒資格介入。
很多人都以為自立就是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,但這是錯誤的想法,真正的自立是能力所及的事自己處理,但無法靠一己之力解決的是,就要尋求協助。
我們不能期待別人察覺或體諒我們的情緒,如果我們什麼都沒說,就不會有人暸解我們的想法。成沒無法換來別人的幫著,如果我們需要要求援,就要確實地用語言表達出來。
人無法相互暸解,所以更需要努力溝通
當我們可以拋棄過去,我們與那個人相處的時空才不會凝滯在最糟的地方,而重新開始流動。今天的這段時間,也不再是昨天的重複及延長。
如果能將此時此刻當成全新的開始,就會產生許多新的發現;如果做不到,就一定會被過去所糾纏。

正視眼前的現實,再從這裡出發,尋求解決之道,這就是樂觀主義,和樂天主義只想著「沒關係,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」卻什麼都不做事不一樣的。
不必去想自己該為全人類做些什麼、要怎麼幫助全人類,只要此時此刻,努力改變與眼前這個人的關係,就能成為改變全人類的其中一步。
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,從做得到的事開始做起,也必須要有人開始。當我們開始去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,世界或許不會因此就發生改變,但如果我們選擇了阿德勒所提倡的生活方式,卻一定能改變我們的人生。

留言